首页/红二方面军/征战历程/第一节 湘赣军区和红八军成立

第一节 湘赣军区和红八军成立

湘赣红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到一九三一年底,独立第一师发展到近三千人,枪二千多支;独立第三师八百多人,枪六百多支。各县都组建有独立团或独立营、警卫营(连),有的区、县还另组建有游击队,这些地方武装已发展到五千多人,枪一千五百多支。赤卫军、少先队等群众性武装也有很大发展。湘赣红军及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加强统一领导。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先后成立。袁德生、王震在瑞金期间,中革军委讨论了湘赣红军的建设问题,认为湘赣苏区不断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区,而且与中央苏区仅一江之隔,加强统一领导,将能更有效地牵制赣江以西的国民党军队,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因此,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以下简称湘赣军区),统一指挥各种武装力量。一九三二年初,袁德生、王震等由中央苏区返回湘赣苏区的中心永新县,开始了湘赣军区的组建工作。二月上旬,在永新县城召开了由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三师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誓师大会。会上,由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王震宣布了中革军委关于成立湘赣军区的命令,并号召广大军民奋勇杀敌,用胜利捷报庆祝军区成立。

当时,军区总指挥部设在永新县城,张启龙任总指挥,甘泗淇任政治委员,李天柱任副总指挥,杨茂任参谋长,于兆龙任政治部主任,徐杰任供给部部长,卫生部部长戴稻生、政治委员邓永文。同时,组织了四个分区指挥部:第一分区指挥部,指挥李天柱(兼),政治委员苏杰,管辖茶陵、攸县、莲花、萍乡四县地方武装;第二分区指挥部,指挥莫文骅,政治委员徐建,管辖新余、峡江、宜春、分宜四县地方武装;第三分区指挥部,指挥刘子奇,政治委员张平化,管辖酃县、宁冈、遂川三县地方武装;第四分区指挥部,指挥刘克云,政治委员肖五仔,管辖上犹、崇义、赣县、南康四县地方武装;永新、安福、吉安三县地方武装直属军区领导。此外,军区还直属有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冯达飞,政治委员李朴,教育长杨茂,政治处主任袁任远。军区直接指挥的战斗部队有红色警卫团、永新独立团、安福独立团、泰和独立团、遂万泰游击队、湘南游击队和醴陵游击队。

二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和独立第三师在永新县里田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以下简称红八军),全军共两个师约四千人,枪二千八百多支。当时没有设立军的领导机关,而以独立第一师师部兼军部,独立第一师师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治委员,谭家述兼代参谋长,袁任远兼代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刚成立时,名义上编入红三军团建制,但因活动范围主要在湘赣苏区内,所以,红八军实际是由中革军委和湘赣军区双重领导。

五月,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决定以茶陵县地方武装为主,从军区直属队和独立第一师各抽调一部,加上湘南地方武装,合编为新的独立师,谭家述为师长,曾毅之为政治委员,谭牛山为政治部主任。全师共两个团,八百多人,枪五百多支。六月,又在上犹县营前镇组成独立第十二师,以叶长庚为师长,魏恒为政治委员,童山为参谋长。该师刚成立时,只有五百多人,主要是赣南的地方武装和红七军在崇义留下的部分伤病员。组建后,先后在上犹、崇义、南康、赣县等地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扩充兵员,不久就发展到一千八百多人,编为三个团(即第三十四团、第三十五团、第三十六团)。十月,在上犹鹅形战斗中,由于师政治委员魏恒没有听取第三十五团团长、代理师长田海清(师长叶长庚患病休养)的意见,指挥部队与数倍于红军的敌人硬拼,致使战斗失利,部队损失五百多人。后来,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向上犹、崇义大举进攻,独立第十二师再次受损失,不得不退出赣南,向北转移,在遂川县与红八军会合。从此,独立第十二师配合红八军作战,归红八军首长指挥。

湘赣军区成立后,根据中共湘赣省委指示,加强了红八军的组织建设和军政训练,使红八军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了巩固和发展湘赣苏区,具体规定了各独立团、营和县区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的战斗任务和配合地方工作发展苏区的方向:永新地方武装应向泰和关背方向发展;宁冈地方武装应努力肃清残匪,并与酃县苏区取得联系;吉安地方武装应向吉安县城逼进,并向泰和方向发展;安福地方武装应向安福县城逼进,同时应向吉安方向发展,并与北路苏区取得联系;北路地方武装应向袁州及沿赣江各县发展;莲花地方武装应向萍西、攸东发展;萍乡地方武装应向宣风、芦溪发展,努力与湘鄂赣苏区连成一片;攸县地方武装应向攸县县城逼进,并努力与茶陵苏区取得联系;茶陵地方武装应努力恢复原有苏区并向西河及十八团发展;酃县地方武装应与茶陵打通;遂川地方武装应与酃县打通,同时积极向遂川县城逼进,并努力与上犹、崇义苏区贯通起来;上犹地方武装应北向遂川,南向赣县、南康发展,求得与信丰苏区联系起来;崇义地方武装应完成全县政权,并向桂东发展。其目的,是要通过地方武装配合主力红军行动,把北路苏区、上崇苏区和以永新、莲花为中心的基本区连系起来,使湘赣苏区成为连成一片的巩固的苏区。

随着湘赣苏区武装力量的发展,加之战斗频繁基层干部伤亡很大,各部队急需补充大量干部,以支持和扩大武装斗争。为了解决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干部问题,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以下简称红军学校),以加速基层干部的培训。这个学校是湘赣省委成立后不久,以原河西教导队为基础组建的。过去,河西教导队招收学员较少,改为红军学校后,军区抽调一些干部,又从地方调进一批干部,充实了领导和师资力量。当时,红军学校主要培训红军和游击队中的连、排干部及班长,每期三百至四百人,学习时间为六个月,分为政治队、步兵大队和特科队,课程有军事课和政治课。省委和军区的领导经常去讲课。红军学校从开办之日起,就严格按照毛泽东在井冈山办教导队的方针和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治校。以“育人以严,教人以战”闻名于湘赣苏区各部队。在两年多时间里,共开办五期,以千余名学员补充了部队,对加强红军的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武器弹药补充和装备部队,仅靠从敌人手里缴获是不够的。于是军区领导决定,以莲花九龙冲修械所、永新赤色修械所和红三军团留在湘赣苏区的修械所为基础,在永新县建立了一个二百多人的兵工厂,修理各种枪支,制造手榴弹,翻造子弹。几个月后,便可每天制造万发子弹、数千枚手榴弹。由于湘赣苏区几乎全部是农村,修理制造枪支弹药需要的钢材、铜、铁、锡、洋硝等原材料奇缺,兵工厂经常派人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到白区去购买。一旦被敌人查获,采购员就要惨遭杀害。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军区还建立了被服厂,用土布制作红军服装。同时,将北路医院与九龙山红军医院合并,迁往永新黄岗山区,成立了湘赣军区红军后方医院,下设九个休养所,可接收伤病员五六百人。为了让伤病员早日重返前线,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在缺乏西药的情况下,采用草药、土方进行治疗。

湘赣军区和红八军的成立,对于湘赣苏区武装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对于巩固和发展湘赣苏区,对于配合中央红军作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