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二方面军/回望硝烟/湘鄂西苏区第一部电台--------严成钦

湘鄂西苏区第一部电台--------严成钦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l931年初,湘鄂西苏区就有了电台。回忆这件事,得从我参加红军说起。

当上了红色无线电兵

1930年上半年,洪湖苏区的土地革命战争,在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党和红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取得了很大胜利。我的家乡监利县周老嘴经常开群众大会,斗地主,闹土地革命,号召工农青年参加红军。我看到不少人报名参加,有的参加主力红军,有的参加游击队,有的参加赤卫队。我在上半年曾两次报名参加红军,都因自己才十四岁,年纪小,没被接收。到了秋天,肖里召开青年工人代表大会;我当时是共青团员、缝衣工人,被选为代表到省里开会。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请求省工会、少共省委帮助我参加红军。他们同意我的要求,并且给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开了介绍信。到了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他们一看我的个子,还是嫌小,但因为是省工会和少共省委介绍的,就只好收下了。干什么呢?我当时想到主力红军中当一名传令兵。到组织部去转团员关系的时候,他们把我留下当公务员。我说:“不管干什么,要我就行。”我就这样参加了红军。

1931年秋,有一天,有两个同志到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来审问两个外国人。这两个外国人是从长江帝国主义轮船上抓来的,开始非常傲慢,因为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地方,没有人敢对他们说个“不”字,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不怕帝国主义分子的,他们只好乖乖地低下了头。

后来知道,这两位来审问外国人的同志,是湘鄂西中央分局电台的,一个叫刘进,一个叫胡白天,因为当时军事委员会没有翻译,而他们会讲英语;就请他们承担了审问工作。这样他们到军事委员会来的次数多,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多了。不知他们在哪一点上看中了我,向军事委员会提出要把我调到电台工作。在当时情况下,正在开创中的电台,提出要一个“小鬼”,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呢?.对培养报务人员,他们很重视挑选对象,条件要求很严,一要年轻身体好,二要灵活反应快,三要出身是工人,四要有文化。前面三个条件我都具备,就是后面一个条件不行,没有文化。那时,在苏区学无线电,当然是“尖端”技术了,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连名字都叫不来,把无线电叫“无电线”。再说,学报务技术,既要学中文,又要认得英文,会点算术,一般都要选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可是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来。但他们看我年龄小,爱学习,灵活肯干,就指名要我去了。刚去的时候还没有明确叫我于什么,先是做些辅助性工作。对我这样一个农村娃娃来说,接触电台这项工作,一切都是新鲜的。放电台的里屋门上挂着门帘,外面看不到屋内的东西,只听到里面嘀哒、嘀嘀哒地响,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刘进、胡白天出去了,我出于好奇,便走了进去,看看是怎么发声音的。屋里摆着电瓶,桌子上有两个箱子和其他东西。我就在桌子上瞎摸。啊,响了!这时恰好刘进、胡白天回来了,我心里很发慌,心想这一下可闯祸了。但出乎意料,他们没有批评我,反而给我讲怎么按键,怎么操作。从此以后,就开始让我学报务技术了。

在学习报务技术的同时,还让我学文化,每天学几个汉字和几个英文字母,边认字,边练习写,正楷、草体、大写、小写,反复学反复写,一天认上十来个字,一个月就认上几百字,半年后我就能认近千个汉字了。加上学了英文字母,有了这个基础,我就接着学习电码符号,嘀哒、嘀嘀哒,练习听,练习发。虽然学习相当紧张,但兴趣很大,天天都有进步。1931年下半年和l932年上半年,又来了三个同志学报务,他们都上过学,有一定文化。由于我学得比较早一些,1932年春就批准我上机了。我这个不识字的穷人家娃娃,也学会了操纵无线电,当上了见习报务员。我的心情格外愉快!用我的手,通过收发报,可以直接与上海党中央和鄂豫皖、湘鄂赣和江西苏区取得联系,这是多么自豪啊!自那以后,我才知道党中央在上海,除了湘鄂西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有苏区、有红军,革命的天下大得很哪!

我 的老 师

教我学文化、学报务的老师刘进、胡白天两位同志,是党中央在上海秘密培养的电台报务人员。1931年1月,党中央从上海派喻杰来湘鄂西苏区建立电台。半年以后,喻杰同志病逝,电台工作停顿下来。为了恢复无线电通讯,党中央又运来一部电台,但在武汉被敌人截去了。10月以后,又先后派报务员刘进、胡白天和机务人员李文采来湘鄂西苏区。刘进是江浙一带人,胡白天是南洋华侨,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特别是英文水平不错。论家庭生活他们的条件也不差,但这两个革命青年,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在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毅然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庭,  来到苏区为开创红军的无线电工作而奋斗。苏区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一心扑在电台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苦”字。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象我这样没有文化的小鬼,居然也能学会无线电技术,这在国民党统治区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才有这样的奇迹。这并不是由于我个人的聪明才智,而完全是党的培养,是刘进、胡白天辛勤教育的结果。

刘进、胡白天两位老师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虽然事隔五十多年,但在我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他们不愧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青年。他们讲课,非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一次,给我讲充电机点火问题,他们把充电机拆开,用放鞭炮的道理讲点火原理,使我很容易就听懂了。为了使我理解无线电通信是怎样通过“无线”达到通信的,把我带到水塘边,向水里投去一块石子,用水面出现的一圈一圈波纹作比喻,讲电台通过电波达到通信的原理,讲水波浪花的大小好比电台机器功率的大小,既形象又通俗易懂。由于两位老师想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边教边示范,所以尽管我在学习上碰到很多困难,但一想到党这样迫切需要电台专业人员,想到两位教师这样辛勤地培育我,便产生了强烈的革命进取心和责任感,使我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刘进、胡白天对我说,在上海培训他们的是李强同志。当时由于国民党搜查得很紧,他们只能秘密学习,分散住在各个地方,学习时还要伪装,桌子上放着很多报纸,在报纸下面放着“蜂呜器”,有人来了就装着看报纸,人走了就把“蜂鸣器”拿出来继续练习。这些同志后来都由党中央分配到鄂豫皖苏区、湘鄂赣苏区、湘鄂西苏区和中央苏区等地工作。党中央给各苏区派来电台报务人员,,还运来机器。当时湘鄂西中央分局的那部50瓦电台,就是上海党中央秘密装上民船运到洪湖的。的确,保持苏区和党中央以及各苏区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对革命事业,对红军打仗是太重要了。

攻克难关  土法充电

那时我们使用的50瓦电台收发信机的箱子,比现在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略大一点,使用硫酸蓄电池并自带充电机。因为充电机要烧煤油,再加上工具箱等东西,整个电台很笨重,行动极不方便。我们电台总共有十几个人,刘进是总负责人。电台原来设在监利县瞿家湾的一个小墩子上,叫陆尔墩,那一年因闹水灾,墩子被水淹了,就搬到周老嘴,水退后又从周老嘴搬到瞿家湾,住在镇子东头一个地主家里,后来因保密关系,又搬封陆尔墩。1932年下半年,敌人第四次“围剿”情况紧张,为了靠近中央分局和行动方便,电台又搬到瞿家湾西头,最后搬到了船上。那时我们与党中央联系,一般都在下半夜人们熟睡之时。由于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苏区工作条件、衣食住行都很困难,衣服、被子都是随着打仗的情况变化而变化,打了胜仗,就得点胜利品改善一下。战士们负伤了也没有药品,只能用土法治疗。吃的食盐很困难,要自己想办法熬“硝盐”。在这种情况下,电台最大的难题是要搞到煤油。我们晚上可点松脂照明,但是蓄电池非要充电后才能给收发信机供电,而要充电就要有煤油才能进行。因此,有没有煤油就成为能不能发报的关键。怎么办呢?买煤油吧。国民党封锁,出不去,买不来。自己炼吧,当时洪湖苏区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顶多有点打铁、纺纱、织布等手工业,一无原油二无设备,根本不可能炼。

在当时的条件下,解决充电机发动问题,这个担子自然落到刘进、胡白天身上。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白天黑夜地动脑筋想办法。有一次,他们看到农民脱棉籽时,用牛拉带动机械齿轮转动,顿时发生了兴趣,联想到可以借用这种牛拉机械传动部分来带动充电机充电。经过反复研究,感到原理是对的,但必须解决转速问题,因为牛拉的速度慢,而充电机要达到充电的速度是很快的;另外,还要解决接口问题。他们两人聚精会神,又是画图计算,又是打铁做齿轮,忙了好一段时间,总算制造出一种设备,使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又带动飞轮,飞轮上用皮带带动充电机尾部的起动飞轮,这样使充电机转动起来了。这种转动的速度要求是,充电机发出的电压必须大于蓄电池串联后的电压,并且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电流,才能使蓄电池充电。当时用的电池有两种,一种是六伏的,另一种是八伏的,共有十多个,充电时要把所有电池与电机串联起来。经过反复试验,这些问题都  得到了解决。我的老师胜利地攻克了充电这一大难关,真是令人敬佩!

电台与各方联络通了,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象这样的事迹,恐怕也只有在苏区,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办到。在今天看来,这个办法既土又简单,似乎算不了什么,可是回忆当时的情景,考虑当时的技术条件,从想出这个办法,到具体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终于试验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这种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到1932年秋,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西苏区“围剿”日益严重。由于当时湘鄂西“左”倾路线执行者在军事上举措失当,特别是搞错误的肃反,红军的战斗力严重削弱,致使湘鄂西的反“围剿”遭到失败,电台也遭到损失。从此以后,湘鄂西红军就长期失去了与外界的无线电联系,给红军的行动带来极大困难。直到1934年l0月红六军团西征进到黔东与红二军团会师,带来电台,才恢复了与党中央的无线电联系。随着红二、六军团进入湘鄂川黔时期,在打胜仗中不断缴获了敌军的电台,红二、六军团的无线电通信就进入了兴旺发展的时期。

湘鄂西苏区第一部电台

严成钦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l931年初,湘鄂西苏区就有了电台。回忆这件事,得从我参加红军说起。

当上了红色无线电兵

1930年上半年,洪湖苏区的土地革命战争,在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党和红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取得了很大胜利。我的家乡监利县周老嘴经常开群众大会,斗地主,闹土地革命,号召工农青年参加红军。我看到不少人报名参加,有的参加主力红军,有的参加游击队,有的参加赤卫队。我在上半年曾两次报名参加红军,都因自己才十四岁,年纪小,没被接收。到了秋天,肖里召开青年工人代表大会;我当时是共青团员、缝衣工人,被选为代表到省里开会。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请求省工会、少共省委帮助我参加红军。他们同意我的要求,并且给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开了介绍信。到了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他们一看我的个子,还是嫌小,但因为是省工会和少共省委介绍的,就只好收下了。干什么呢?我当时想到主力红军中当一名传令兵。到组织部去转团员关系的时候,他们把我留下当公务员。我说:“不管干什么,要我就行。”我就这样参加了红军。

1931年秋,有一天,有两个同志到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来审问两个外国人。这两个外国人是从长江帝国主义轮船上抓来的,开始非常傲慢,因为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地方,没有人敢对他们说个“不”字,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不怕帝国主义分子的,他们只好乖乖地低下了头。

后来知道,这两位来审问外国人的同志,是湘鄂西中央分局电台的,一个叫刘进,一个叫胡白天,因为当时军事委员会没有翻译,而他们会讲英语;就请他们承担了审问工作。这样他们到军事委员会来的次数多,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多了。不知他们在哪一点上看中了我,向军事委员会提出要把我调到电台工作。在当时情况下,正在开创中的电台,提出要一个“小鬼”,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呢?.对培养报务人员,他们很重视挑选对象,条件要求很严,一要年轻身体好,二要灵活反应快,三要出身是工人,四要有文化。前面三个条件我都具备,就是后面一个条件不行,没有文化。那时,在苏区学无线电,当然是“尖端”技术了,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连名字都叫不来,把无线电叫“无电线”。再说,学报务技术,既要学中文,又要认得英文,会点算术,一般都要选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可是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来。但他们看我年龄小,爱学习,灵活肯干,就指名要我去了。刚去的时候还没有明确叫我于什么,先是做些辅助性工作。对我这样一个农村娃娃来说,接触电台这项工作,一切都是新鲜的。放电台的里屋门上挂着门帘,外面看不到屋内的东西,只听到里面嘀哒、嘀嘀哒地响,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刘进、胡白天出去了,我出于好奇,便走了进去,看看是怎么发声音的。屋里摆着电瓶,桌子上有两个箱子和其他东西。我就在桌子上瞎摸。啊,响了!这时恰好刘进、胡白天回来了,我心里很发慌,心想这一下可闯祸了。但出乎意料,他们没有批评我,反而给我讲怎么按键,怎么操作。从此以后,就开始让我学报务技术了。

在学习报务技术的同时,还让我学文化,每天学几个汉字和几个英文字母,边认字,边练习写,正楷、草体、大写、小写,反复学反复写,一天认上十来个字,一个月就认上几百字,半年后我就能认近千个汉字了。加上学了英文字母,有了这个基础,我就接着学习电码符号,嘀哒、嘀嘀哒,练习听,练习发。虽然学习相当紧张,但兴趣很大,天天都有进步。1931年下半年和l932年上半年,又来了三个同志学报务,他们都上过学,有一定文化。由于我学得比较早一些,1932年春就批准我上机了。我这个不识字的穷人家娃娃,也学会了操纵无线电,当上了见习报务员。我的心情格外愉快!用我的手,通过收发报,可以直接与上海党中央和鄂豫皖、湘鄂赣和江西苏区取得联系,这是多么自豪啊!自那以后,我才知道党中央在上海,除了湘鄂西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有苏区、有红军,革命的天下大得很哪!

我 的老 师

教我学文化、学报务的老师刘进、胡白天两位同志,是党中央在上海秘密培养的电台报务人员。1931年1月,党中央从上海派喻杰来湘鄂西苏区建立电台。半年以后,喻杰同志病逝,电台工作停顿下来。为了恢复无线电通讯,党中央又运来一部电台,但在武汉被敌人截去了。10月以后,又先后派报务员刘进、胡白天和机务人员李文采来湘鄂西苏区。刘进是江浙一带人,胡白天是南洋华侨,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特别是英文水平不错。论家庭生活他们的条件也不差,但这两个革命青年,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在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毅然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庭,  来到苏区为开创红军的无线电工作而奋斗。苏区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一心扑在电台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苦”字。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象我这样没有文化的小鬼,居然也能学会无线电技术,这在国民党统治区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才有这样的奇迹。这并不是由于我个人的聪明才智,而完全是党的培养,是刘进、胡白天辛勤教育的结果。

刘进、胡白天两位老师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虽然事隔五十多年,但在我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他们不愧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青年。他们讲课,非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一次,给我讲充电机点火问题,他们把充电机拆开,用放鞭炮的道理讲点火原理,使我很容易就听懂了。为了使我理解无线电通信是怎样通过“无线”达到通信的,把我带到水塘边,向水里投去一块石子,用水面出现的一圈一圈波纹作比喻,讲电台通过电波达到通信的原理,讲水波浪花的大小好比电台机器功率的大小,既形象又通俗易懂。由于两位老师想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边教边示范,所以尽管我在学习上碰到很多困难,但一想到党这样迫切需要电台专业人员,想到两位教师这样辛勤地培育我,便产生了强烈的革命进取心和责任感,使我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刘进、胡白天对我说,在上海培训他们的是李强同志。当时由于国民党搜查得很紧,他们只能秘密学习,分散住在各个地方,学习时还要伪装,桌子上放着很多报纸,在报纸下面放着“蜂呜器”,有人来了就装着看报纸,人走了就把“蜂鸣器”拿出来继续练习。这些同志后来都由党中央分配到鄂豫皖苏区、湘鄂赣苏区、湘鄂西苏区和中央苏区等地工作。党中央给各苏区派来电台报务人员,,还运来机器。当时湘鄂西中央分局的那部50瓦电台,就是上海党中央秘密装上民船运到洪湖的。的确,保持苏区和党中央以及各苏区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对革命事业,对红军打仗是太重要了。

攻克难关  土法充电

那时我们使用的50瓦电台收发信机的箱子,比现在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略大一点,使用硫酸蓄电池并自带充电机。因为充电机要烧煤油,再加上工具箱等东西,整个电台很笨重,行动极不方便。我们电台总共有十几个人,刘进是总负责人。电台原来设在监利县瞿家湾的一个小墩子上,叫陆尔墩,那一年因闹水灾,墩子被水淹了,就搬到周老嘴,水退后又从周老嘴搬到瞿家湾,住在镇子东头一个地主家里,后来因保密关系,又搬封陆尔墩。1932年下半年,敌人第四次“围剿”情况紧张,为了靠近中央分局和行动方便,电台又搬到瞿家湾西头,最后搬到了船上。那时我们与党中央联系,一般都在下半夜人们熟睡之时。由于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苏区工作条件、衣食住行都很困难,衣服、被子都是随着打仗的情况变化而变化,打了胜仗,就得点胜利品改善一下。战士们负伤了也没有药品,只能用土法治疗。吃的食盐很困难,要自己想办法熬“硝盐”。在这种情况下,电台最大的难题是要搞到煤油。我们晚上可点松脂照明,但是蓄电池非要充电后才能给收发信机供电,而要充电就要有煤油才能进行。因此,有没有煤油就成为能不能发报的关键。怎么办呢?买煤油吧。国民党封锁,出不去,买不来。自己炼吧,当时洪湖苏区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顶多有点打铁、纺纱、织布等手工业,一无原油二无设备,根本不可能炼。

在当时的条件下,解决充电机发动问题,这个担子自然落到刘进、胡白天身上。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白天黑夜地动脑筋想办法。有一次,他们看到农民脱棉籽时,用牛拉带动机械齿轮转动,顿时发生了兴趣,联想到可以借用这种牛拉机械传动部分来带动充电机充电。经过反复研究,感到原理是对的,但必须解决转速问题,因为牛拉的速度慢,而充电机要达到充电的速度是很快的;另外,还要解决接口问题。他们两人聚精会神,又是画图计算,又是打铁做齿轮,忙了好一段时间,总算制造出一种设备,使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又带动飞轮,飞轮上用皮带带动充电机尾部的起动飞轮,这样使充电机转动起来了。这种转动的速度要求是,充电机发出的电压必须大于蓄电池串联后的电压,并且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电流,才能使蓄电池充电。当时用的电池有两种,一种是六伏的,另一种是八伏的,共有十多个,充电时要把所有电池与电机串联起来。经过反复试验,这些问题都  得到了解决。我的老师胜利地攻克了充电这一大难关,真是令人敬佩!

电台与各方联络通了,土办法解决了大问题,象这样的事迹,恐怕也只有在苏区,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办到。在今天看来,这个办法既土又简单,似乎算不了什么,可是回忆当时的情景,考虑当时的技术条件,从想出这个办法,到具体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终于试验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这种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到1932年秋,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西苏区“围剿”日益严重。由于当时湘鄂西“左”倾路线执行者在军事上举措失当,特别是搞错误的肃反,红军的战斗力严重削弱,致使湘鄂西的反“围剿”遭到失败,电台也遭到损失。从此以后,湘鄂西红军就长期失去了与外界的无线电联系,给红军的行动带来极大困难。直到1934年l0月红六军团西征进到黔东与红二军团会师,带来电台,才恢复了与党中央的无线电联系。随着红二、六军团进入湘鄂川黔时期,在打胜仗中不断缴获了敌军的电台,红二、六军团的无线电通信就进入了兴旺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