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四方面军/西路军/重走红色之旅追寻西路军足迹--分兵祁连

重走红色之旅追寻西路军足迹--分兵祁连

分兵祁连 西路军历尽艰险

1937年3月,西路军在历经120余天的苦战后,被迫转战祁连山,开始了历时40余天、长驱1000公里的艰苦西征。“部队进入祁连山的目的是摆脱敌人,几天以后,敌人被甩远了,但是我们的困难也达到了顶点。”

石窝会议

5月11日下午,从临泽县群山环绕的梨园口进入祁连山,记者一行到达肃南县境内。肃南县城坐落在群山绿树环绕之中的一块平地上,这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低矮的楼房上,裕固族风格的装饰格外醒目,空气潮湿,街上行人稀少。“西路军当年就从祁连山中穿过,艰难地向瓜州前进。”肃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有才说。

1937年3月13日,经过临泽苦战,已不足3000人的西路军余部转移到了祁连山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陡峭山峰上。此山之上有一片巨大的石窝,事后,西路军幸存者称它为“石窝山”。

3月14日,西路军余部集结到石窝山的雪岭上。汽油燃尽,无法发电使用电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会议上自主决定了今后的行动方针:“陈昌浩、徐向前回陕北向中央汇报西征情况;撤销西路军军事委员会,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剩余人员分三个支队分散游击,伺机东返或西进。”

在石窝山,记者见到了海拔最高的红军纪念碑——红石窝会议纪念碑。

“这座碑建于1986年,那时车还到不了山下,石料和水泥全由牛驮、驴马牵引。”朱有才说,“由于海拔太高,行路艰难,这座纪念碑前没有出现过花圈簇拥、万人瞻仰的场面,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其深远影响和存在的价值难以估量。”

兵分三路

1937年3月14日午夜,西路军分开行动。王树声、孙玉清带领五军、九军余部及总部妇女团一千余人,为右支队往东行,在祁连山北麓开展游击战争;陈昌浩、徐向前各带一名警卫员于当夜离开部队,踏上了奔赴延安的艰难路程;李先念、程世才等领导三十军及总部机关成员一千多人,为左支队往西走;张荣率教导团、特务团一部及伤病员、妇女团余部和总部近千人为中支队就地游击。

“中支队在突围时被敌搜山部队冲散,绝大多数战士牺牲,支队长张荣被敌人杀害于梨园口;王树声支队先后在马场滩、康隆寺、寺沟峡迂回阻敌,牵制敌人,策应李先念支队顺利西进。右支队为掩护左支队行动也被敌人打散。”西路军历史研究者王光元说。

徐向前化装后,经宁夏过黄河,历尽艰险找到了援西军总部,回延安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西路军西征情况。陈昌浩化装后先回到了他的老家汉口,“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回到延安。

祁连山中

1937年3月,虽然已是初春,但逶迤连绵的祁连山区一片冰天雪地,寒风呼啸,渺无人烟。由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向南行动,经过三天急行军,摆脱了尾追的敌人,深入祁连山中,西路军战士衣服单薄,又缺粮食,许多人赤脚爬冰卧雪。

“部队进入祁连山的目的是摆脱敌人,几天以后敌人被甩远了,但是我们的困难也达到了顶点。”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回忆,“在这冰天雪地的绝境中,我们白天靠着指南针爬山越岭,同志们的胡子、眉毛上常常挂满冰霜,身体虚弱的同志不断倒下去……”

“饥饿无情地威胁着左支队指战员的生存,在连续的激战撤退中,全军没有来得及筹集粮食就进入了祁连山,在长达四十多天的祁连山行军中,没有见到一颗粮食。”西路军历史研究者孔祥迪说。

3月23日,经过总部三局电台工作人员试验努力,把汽油发电机改装成了手摇发电机,电台老手亲自上阵,摇动发电机,调谐频率,拍发信号,终于与党中央电台取得联络。中央电示:“保存力量,团结一致,视情况可向新疆或内蒙古转移。”支队复电:“决心继续西行,向新疆前进。”

“为了防止敌人侦察到我军行动方向,左支队决定每周与中央联络一次,同时工委决定,立即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向部队传达。”孔祥迪说,“得到了中央的指示,全军经过传达动员,立刻精神振奋,怀着无限的希望向西挺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