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四方面军/鄂豫皖/评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红安县七里坪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观有感

评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红安县七里坪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观有感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民军队全体将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中最强大的一支----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红四方面军的战术

1929年11月,徐向前与戴克敏共同起草的《军事问题决议案》中,将鄂豫皖红军的游击战争经验概括为七条作战原则:

(一)集中作战,分散游击;(二)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三)敌情不明,不与作战;(四)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五)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六)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七)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这七条原则形成了红四方面军军事思想的基础。这种风格的作战方式,也被称为“飘忽”战术。

“七条作战原则”与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创造的“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原则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十六字诀”更加朗朗上口,而“七条作战原则”则更加系统、详尽。“飘忽”战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徐向前说:“红军人少武器差,打大仗不行,要靠多打小仗取胜,积小胜为大胜。”“关键是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打也好,跑也好,进也好,退也好,集中作战也好,分散游击也好,都离不开这一点。”

随着红军的成长,红军的战术也由游击战向正规战转变。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他们经常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大量歼灭敌人。1931年,敌人第三次“围剿”前夜,红4方面军已经发展到3万余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鉴于根据地周围的敌军尚未完成“围剿”的准备,他决心一反过去诱敌深入、内线作战的反“围剿做法。“先发制人”,组织外线进攻,各个击破敌人。从当年11月至翌年6月的7个多月内,徐向前集中红军主力,忽北忽南忽西,连续发起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进攻战役,在外线歼敌近40个正规团共6万余人。战后,方面军总兵力发展到4.5万余人,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威胁武汉、南京,引起国民党营垒的极大震恐。这四大战役中有三大战役是采用“围点打援”战术。

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后,红四方面军的战术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产生了名为“收紧阵地”的战术。先利用有利地形,在节节抵抗中消耗敌人。最后集中兵力,大举反攻。利用这种战术,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反“六路围攻”胜利后,为了配合一方面军的长征,红四方面军又进行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这是人民军队中最早的强渡江河的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还进行了强攻包座的战役,也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也是红军少有的强攻要塞的攻坚战,从而积累了宝贵的攻坚经验。

红四方面军的战术是变化多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多端的战术,他们才成长为红军中最强大的主力。即使在遭到南下重大挫折和西路军全军覆没的重大失败之后,红四方面军的余部,仍然是红军最强大的部队。

二、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红四方面军军事思想的核心

红四方面军的战术的不断创新,得力于红四方面军有一大批才能卓著的军事家,如徐向前、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等人,尤其以徐向前贡献最为巨大。

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虽然多变,但其中有其不变的内核,那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

鄂豫皖红军纯粹是由游击队产生发展起来的,人数既少,武器又差。早期的红军虽然号称三个师,但每个师只有数百人,武器连步枪都很少,更谈不上重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典型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每当优势敌人的“会剿”、“围剿”来临,都采取诱敌深入、避实击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适时从运动性的防御转入进攻,在进攻中大量歼敌。“飘忽”战术是其必然选择。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红军已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但仍然没有较强的攻坚能力。于是他们采取了“围点打援”这一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常常用少数兵力围困具有坚固工事的敌人,在中途设伏,消灭来援的敌军。因为以红军的装备,能够而且只能够在野战中消灭敌人。这一时期,多数红军的主要战术仍然是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但红四方面军则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外线作战。这一战术的好处在于,积极在敌占区作战,从而减少敌人对根据地人民的蹂躏和破坏。徐向前在总结这次反“围剿”的经验时指出:“‘围剿’和反‘围剿’的不断反复,是我国十年内战的主要形式。毫无疑问,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内线歼敌,是红军粉碎敌人‘围剿’的基本方针。但这是否意味着不容许在一定条件下,用积极进攻手段,事先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呢?当然不是,而且也不应当是。

在川陕根据地,徐向前从当地的地势、敌情、我力等条件出发,创造了“收紧阵地”这一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反“围攻”作战形式。每当优势敌人的数路“围攻”来临时,红军采取“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战法,即依托根据地内的山险、隘路、垭口、密林,先以部分兵力“分兵把口”,节节防御,步步抗击,逐步向心退却,诱敌深入,待大量消耗和疲劳敌人之后,再集中兵力实施总反攻,大规模歼灭敌人。

采用这种战术,红军充分利用了川北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特点,敌人每夺取一个阵地,向前推进一里、二里,都要付出惨重代价。红军则利用川北南低北高、山险路隘、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在运动性的阵地防御中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大量杀伤敌人。愈到根据地后部,山势愈陡险,红军兵力愈集中,愈利于实行决战防御和转入反攻。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徐向前离开红四方面军,先后在河北、山东工作,解放后战争后,又在山西组织为数不多的地方部队,消灭了阎锡山的反动武装,解放了山西。这几个时期,其战术又有许多新的发展,这已经不属于红四方面军军事思想的范畴,这里不再详述。

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完全是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断变化的。“飘忽”战术、“围点打援”战术、“收紧阵地”战术,都是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根据地形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除此之外,红四方面军战术的制定,离不开人民军队将士极高的政治素质。人民军队,以弱打强,常常要碰到比敌人多得多的困难,忍受比敌人多得多的痛苦。只有党领导的有高度阶级觉悟的将士才能执行这样的战术任务。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传统战斗作风概括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狠,即部队具有“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英勇气概,求战心切,投入战场后不消灭敌人誓不罢休。硬,即敢打硬仗、恶仗,坚韧顽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快,即果断神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进行战役战斗,在周密组织计划的基础上,集中兵力要快,开进战场要快,兵力展开要快,抢占有利地势要快,扫清外围据点要快,断敌退路要快,突破缺口要快,分割穿插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歼逃敌要快。猛,即进若锋矢,战若雷霆。它既是震慑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又是摧毁敌人的强大突击力量。进攻时猛打猛冲,排山倒海;防御时以十当百,众志成城;迂回分割时猛插猛进,宛如利刃;追歼逃敌时,猛打穷追,摧枯拉朽一般。活,即灵活机动性。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有利因素和敌军的矛盾、弱点,避实击虚,避强击弱。这是任何敌人所不具备的。国民党悍将卫立煌曾慨叹:“八路的打法好是好,咱们学不了。咱们的部队一撒出去,就收不拢来罗!”“别说让总司令和大家同甘共苦,就是让一个连长和士兵一样,恐怕他也不会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强调,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得益于广大红军官兵甚多,不是一两个天才可以独立完成的。

三、学习前辈军事思想精华,做好各项业务工作

军事学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其思维方法与其他工作的思维方法仍然是相通的。正因为如此,《孙子兵法》不仅为世界军事学家所重视,而且为政治家和商界人士所重视。并且随着人类战争的减少,军事思想的重要价值可能越来越体现在其他领域。

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思想,和其他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一样,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思想财产,对我们的各项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迪。

首先,是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许多游击队都是乘敌不备发动的武装起义,迅速取得胜利。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急于攻打大城市,或者急于同强敌作战,常常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全军覆没。也有些游击队在遭到失败后,陷入消极状态,同样会断送革命。红四方面军的七条军事原则,是在认真考察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下制定的战术原则,既不同优势敌人硬拼,也不是消极被动挨打,而是根据自己的力量,正确地选择作战对象、作战时机,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消灭敌人,不断壮大自己。这种科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不能脱离客观条件,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踏踏实实,选择正确的目标,把自己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但绝不能脱离自身力量。

其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变化了敌情、我情、地形、时机等等,及时改变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一种工作方法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工作任务,但绝对不会适用于所有的工作任务。试图用一种方法处理所有的问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汉作风。红四方面军在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战术方面是极其突出的。其“飘忽”战术、“围点打援”战术、“收紧阵地”战术等虽然变化多端,却无一不是从实际出发的正确选择。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明代军事理论家尹宾商说:“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来变,厥疾弗能疗也。”这些闪光的思想,不仅适合于军事学,也适合于任何工作领域。

其三,红四方面军“狠、硬、快、猛、活”的作风,也值得我们继承发扬。这种精神,这种作风,是红军它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艰险环境中,英勇善战,迭摧强敌,打不跨、拖不烂的重要原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各项事业中,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