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二方面军/征战历程/湘赣革命根据地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由湘赣革命根据地(湘赣苏区)的地方武装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苏区)的部分地方武装发展壮大组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武装,为保卫和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英勇斗争。

湘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区,包括江西的永新、莲花、宁冈三县的全部和湖南的酃县、茶陵、攸县、醴陵,江西的萍乡、分宜、宜春、峡江、安福、吉安、万安、泰和、遂川、上犹、崇义等十多个县的大部或一部。

这个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等领导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平江、例阳等县的农民武装、萍乡的工人武装和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举行秋收起义。在敌强我弱和革命处于低潮的条件下,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进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位于湘赣两省边界地区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随即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过艰苦努力,到一九二八年三月,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五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成立,领导宁冈、遂川、永新、莲花、酃县、茶陵、攸县等县的革命斗争。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和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多次打败江西、湖南两省国民党军的进攻和联合“会剿”,使根据地日益巩固、不断扩大。六月二十三日龙源口战斗胜利,根据地发展到拥有宁冈、永新、连花三县全部,以及遂川、鄙县、茶陵和安福、吉安等县各一部,并形成为一整块地区。十二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由平江起义部队编成的红五军主力也来到了井冈山地区。

在井冈山的斗争胜利影响下,根据地周围各县群众的革命斗争日益开展,土地革命的武装斗争之火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此落彼起。

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首先是军事的斗争,面临着艰巨的建军任务。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永新三湾村时,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对部队实行了整编,即三湾改编。第一次实行把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或排设党的小组,营、团建立党委,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部队中开始实行民主制度,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并把对部队开展政治教育作为建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斗争中,毛泽东还提出:军队不仅要打仗,还要担负筹款和做群众工作,以至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任务。一九二八年三月至六月,又先后规定了军队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密切了军民关系。

在建设主力红军的同时,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一九二七年十月以后,根据地各县都有了一支或数支或大或小的地方武装,即县、区领导的脱产的赤卫队或游击队。不脱产的群众性武装也先后发展起来。

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从广泛开展的游击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九二八年五月,毛泽东总结这些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随着战争的发展,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包括边界特委)领导人以后又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作战原则,这主要有:“对湘取守势,对赣取攻势”,即避强击弱,“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强敌跟追,用盘旋式打圈子政策”等。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领导人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所总结出来的这些原则,对红军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是同深入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党、建政,建立各种群众组织以及武装群众等各项建设工作紧密相结合的。从一九二七年十月开始,各县党的组织陆续得到恢复,党员数量也有很大发展,许多乡或村建立了党的支部,支部之上为区委、县委,县委之上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在县、区、乡成立了各级工农兵政府即苏维埃政府,县之上有边界工农兵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边界各级政府领导下,根据地普遍分配了土地,办法主要是以乡为单位,没收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这个办法虽然存在某些缺点,但在当时战争极其频繁的情况下,既能迅速分配土地,又能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故颇受广大群众欢迎。在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年多土地革命运动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先后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和一九二九年四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有了依据。此外,还制定了商业政策、经济政策和俘虏政策等等。

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泽东在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现状,阐明了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指出:“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益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十一月,毛泽东为红四军前委起草了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进一步就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样,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坚持武装斗争,深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井冈山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全党全军的宝贵财富。

湘赣边界地区的地方武装,在毛泽东等率领主力红军挺进赣南、闽西之后,在特委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同广大群众一起,保卫和扩大了根据地。这些地方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逐步发展为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

湘赣边界地区的地方武装和红军,直接继承了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战果,并能基本上依据毛泽东等提出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原则开展斗争。这就是湘赣边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红军能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